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常常会看到学生造出如此的句子,“老师,这是我给你的花,期望能叫你的家蓬荜生辉。”、“老师,你有配偶了吗?”、“由于下周要考试的原故,今天同学们上课都到齐了。”,这类句子没语法错误,每一个词的理性意义也非常明确,但听起来却非常别扭,探究缘由,是词汇的语体风格问题。
1、语体意识的提出及定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语言学界明确提出“语体”的定义,“而且一定了语体变化取决于说话人活动的种类”。[1]1997年丁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体意识》一文中,初次将“语体意识”培养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丁金国觉得需要将“语体意识”(stylistic consciousness)的培养(acquisition)置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地位。
什么是语体意识?2010年丁金国在《语体意识及其培育》一文中指出:“语体意识是语用者对语体认知的心理现象,是语用主体在语用中对语境与语用模式辨别的心理过程。” [2] 可见,所谓语体意识事实上是语篇发生前内在认知机理的运作和交流中对语用形式应变的能力。
2、怎么样培养语体意识
依据Crystal和Davy的调查结果,汉语的语体数目是世界上各种语言之最。[3] 然而,现在的学术成就,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语法问题的研究文章很多,而关于语体方面研究的有关文章则比较少。从现在的教程、教学实质来看:现在教程的撰写多集中在撰写模式的探讨上、集中在体例体系的革新上;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语法、句式、生词的解说上,而极少或基本不涉及语体方面的常识。第一语言的语体感是母语者在本族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获得的,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讲,语体感的培养则需要通过很多的典型语篇的浸濡来获得。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打造基于语体的教程撰写
教程撰写中的语体问题,主要有教学材料的语体选择、词汇的语体注解和基于语体的训练设计三个方面。教程语言材料的选择是与语体呈现顺序密切相联系的。具体来讲,初级阶段的汉语教程,包含听力教程,选编的课文应以通用语料为主,过于俚俗的口语语料和过于正式的书面语料都是不妥的,但,教师在解说课文的过程中,要适合介绍关于语体方面的常识,为将来语体教学做好基础筹备。从中级阶段开始,要加大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和转换,使用的语料要与平时生活有关,要有益于学生的实质生活的需要。高级阶段要特别加大书面语的教学,语料在题材上要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不是集中于文学作品的文静体。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程,生词注解常见缺少语体意识,现在市面所见多数教程的注解主要也是注音、解释(含外文解释)和标注词性,对一些明显具备语体色彩的词汇,缺少语体属性的标注。[4]虽然用较多的《博雅汉语》 给出了词汇的语体标注,同时对这类词进行了同义词之间的语体转换,但,也并没给出这类词出现的典型语境。从语体的角度考虑,教程中的生词注解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典型的语体词,要标注其语体属性;第二,用近义词讲解被释生词时,假如近义词之间语体色彩有差异,要指出其中有什么区别;第三,外文注解要尽量维持与被释词汇语体色彩的一致,如用“mother”讲解“母亲、妈妈”时,要指出其语体差异。
基于语体的训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认知语言材料的语体分化,培养学习者的语体感,从而将语体常识转化为语体能力,达到学生可以得体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最后教学目的。在撰写教程的训练部分时,可以适合撰写一些语体理解和语体转换种类的题目,让学生在学和练的有效结合中,提升语体意识,学会语体常识。具体来讲:具备语体差异的近义词之间的转换;依据语境改写句子和话题;设计语境,选择相应的句子串句成篇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语体能力。
(二)打造基于语体的课堂教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30%左右是因为学习者母语的干扰导致的。[5]留学生在培养汉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自己的母语语言、文化必然会融入到语言的学习当中。比如,在韩语里,有的词汇和汉语词汇虽然书写形式一样,但词义却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同形异义”词。如“先辈”在汉语里是个书面语词,表示:①泛指行辈在先的人;②指已过世的让人钦佩值得学习的人。但它在汉语里用范围比较窄,一般表示第二种意思的时候才会用它。而“先辈”在韩语里,是个口语词,语义范围比较广,用频率也比较高。在韩语里,它表示:①年长的,或比自己资深的,学问、资历深的人;②比自己先毕业的人。在韩国,学生会称呼我们的学长、学姐叫“先辈”。
教程对语体培养的忽略和留学生自己语体意识的缺少,深刻影响到第二语言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应时刻提醒自己要拥有语体意识,在解说课文、语法和词汇,进行课堂训练时,都要重视学习者语体意识的培养。
但,对外汉语教师也该了解,学生语体意识的培养、语体常识的学会,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切忌盲目求快,盲目求好。在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各阶段语体教学的任务。不一样的教学阶段,在教学任务上应有所侧重。初级阶段语体教学的应以通用语体为主,主要应培养学习者的语境意识,重点在近义词聚合中分辨口语和书面语词的语体色彩;中级阶段的重点是辨析语言现象的语体分化,掌握语体转换,培养语体感;高级阶段应加大书面语教学,进行专门作用与功效汉语的教学[6]。第二,语体能力培养重于语体常识介绍。教师课堂上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进行语体学常识的解说,而要将语体的基本理论融化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在讲和练的有效结合中,丰富学生的语体学常识。第三,在很多的典型语篇的浸濡中培养语体感。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为学习者不断呈现典型的语体材料,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培养语体感。
3、小结
肯定意义上说,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准确地把握和正确地用各种语体的能力。[7]本文从教程、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浅析了怎么样将语体意识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期望可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使得汉语学习者可以真的地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完成日常的话语交际。